孩子上网 共同护航

来源:人民日报 2023-08-17 17:13:34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核心阅读

  眼下正值暑期,未成年人上网时长增加,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面临不良信息接触等风险。近日,中央网信办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清朗·2023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重点整治有害内容隐形变异、网络欺凌、隔空猥亵、网络诈骗、不良内容、网络沉迷、新技术新应用风险问题。为孩子上网保驾护航,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数字时代,网络成为未成年人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同时,不良信息接触、网络沉迷成瘾、个人隐私泄露等风险也如影随形。根据《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2021年小学生的互联网普及率达95.0%,未成年人接触互联网的低龄化趋势明显,青少年模式的使用比例和满意比例均不足五成。

  进入暑假,青少年上网时间增加,如何治理好涉未成年人网络乱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近日,中央网信办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清朗·2023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重点整治有害内容隐形变异、网络欺凌、隔空猥亵、网络诈骗、不良内容、网络沉迷、新技术新应用风险问题。

  有害内容隐形变异、新技术新应用风险增多

  电脑前,中学生李刚(化名)向记者展示了他从某论坛学来的检索技巧。

  “AI换脸”“一键换装”……经过检索,一个个充满低俗意味的店铺图片和文案映入眼帘。进入店铺,记者发现,这是一家出售AI图像生成工具的网店,可生成低俗的人物形象,甚至还能生成未成年人形象。“很多同学都知道如何使用‘擦边关键词’搜索,购买这类AI生成工具。”李刚说,购买时,店家也不会询问自己是否成年。

  传播有害信息的网络乱象,借助“AI换脸”“AI绘图”等新兴技术,沉渣泛起。一些处于监管灰色地带的应用软件,则将隐秘的手伸向未成年人。

  前段时间,市民李阳(化名)发现读中学的儿子正在使用某款密聊软件,屏幕上有几张“阅后焚毁”状态的图片、几个英文字母简写。出于关心,他上网搜索了几个英文简写,发现都是低俗用语的缩写。

  通过“二创视频”、表情包、外链浮窗等隐蔽形式,色情低俗、迷信暴力等向青少年传播;有的青少年则沉迷于实名制要求宽松的短视频平台;某些儿童智能设备APP中,语音、文字搜索结果中存在不良内容……

  除了新形式的不良信息传播,实施网络诈骗、隔空猥亵、盗骗个人信息等违法犯罪等,也时有发生。

  “你想不想‘破解’青少年模式?无限畅玩,价格便宜。”

  沉浸在游戏中的张晓(化名)收到了这样一条私信。听说可以“破解”青少年模式,张晓一时心痒难耐,“反正没多少钱,试试看!”

  当晚,张晓的父母发现银行卡里少了3800元钱,询问后才知道,张晓遭遇电信网络诈骗,手机被植入了“木马”,还被盗取了个人信息。

  “当前,在未成年人网络生态环境治理中,未成年人面临的网络风险大致可以分为不良信息接触风险、网络沉迷成瘾风险、个人隐私泄露风险、网络违法侵害风险等类型。”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贞会介绍,与时俱进,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环境管理,势在必行。

  网络技术降低违法成本,增加隐蔽性

  涉未成年人的互联网乱象为何屡禁不止,又屡屡改头换面?

  数字时代奔涌向前,不断更新迭代的网络技术,极大地降低违法成本、增加违法行为的隐蔽性。

  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发展,给未成年人带来此前不曾有的不良信息风险,且普通的监测手段有时无法奏效。某电商平台工程师黄舒介绍,所谓的“密聊软件”,具有极大的逃避监管、向未成年人传播不良信息的风险。

  “网络内容在隐形变异、安全风险以及诱导沉迷等方面的表现形式都在快速迭代,国家立法、政府监管、学校管理、家长知识结构都存在滞后的风险。”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说。

  技术的进步是大势所趋。各方管理需要及时改进,才能有效避免涉未成年人的网络乱象。

  “进、退青少年模式只需要一串密码,还只有4位。”北京市民李南(化名)举着手机,指着其中一款软件说,“输入密码就能解除限制,太简单了,这很难起到严格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的效果。”

  监护人自身网络素养参差不齐,也是涉未成年人网络乱象的成因之一。

  “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缺乏网络素养,会直接影响对其子女上网的管理效果,进而在教育子女使用网络过程中出现简单粗暴等行为。”王贞会说。

  此外,个别监管部门也存在落实法律法规政策不到位、政策制度更新不及时等情况,加剧了相关问题的出现。

  立规矩、管长远,建章立制需与时俱进

  “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不能单靠政府、企业、家庭、学校中的任何一方。”佟丽华说,多方共治、久久为功,才能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网络平台是信息内容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在未成年人保护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在收到包括李刚父母在内的举报之后,该电商公司立刻采取了相关措施,例如识别和严格处置类似商品,坚决剔除AI绘图技术应用中的不良倾向。同时,提升“擦边词”的识别,增加380余条关联识别词,不断提升相关词汇关联的商品是否传播低俗内容的研判能力。

  “一方面,互联网平台应做好内部自律,主动加强防沉迷机制,严格打击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内容和行为。”王贞会说,“另一方面,互联网平台还应充分发挥对未成年人数字成长的赋能作用,让数字技术助力未成年人的健康发展。”

  令人欣喜的是,不少平台对未成年人保护愈发重视:暑假前夕,多家国内游戏厂商集体发布“关于暑期未成年人游戏限玩的通知”;快手对于涉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从深从细整治、从严从重处置;抖音也陆续推出《十万个为什么》系列短视频等精品内容,发起青少年科普创作计划等,提供优质精神文化内容。

  社会有期盼,监管有回应。

  为进一步帮助未成年人减少网络沉迷和不良信息影响,国家网信办8月2日发布了《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并公开征求意见,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覆盖范围由APP扩大到移动智能终端、应用程序、分发平台,把“青少年模式”升级为“未成年人模式”。

  立规矩、管长远,建章立制更需与时俱进。近日,司法部、国家网信办专题研究审议《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草案)》。“加快推动出台该条例是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建设的重要举措,对于健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制度体系、构筑未成年人网络安全屏障、切实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司法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监管部门既要鼓励互联网平台的健康发展,也要根据技术创新背后可能存在的风险,合理运用建议、约谈等方式明确监管底线和平台经营红线。”王贞会说。

  此外,公安和司法机关的打击治理也卓有成效:公安机关曾联合网信部门开展专项行动,7个月间处置涉未成年人电信网络诈骗案件1.2万余起;2020年至2022年,检察机关起诉涉嫌利用电信网络侵害未成年人犯罪达7761人。

  “提升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网络素养水平,是营造健康安全网络环境的关键。”王贞会建议,在日常的法治宣传中,有关部门可以结合“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等活动,提高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风险防范意识和实际保护能力。

  “治理并非对未成年人的网络行为进行管制,而是从保障未成年人权利的角度,尊重他们发展、成长的权利,合理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使用网络。”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未成年人事务治理与法律研究基地副主任苑宁宁说。(记者 金歆)

责任编辑:马林娟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8%,排名全省第8位;产业投资增长21.8%,占比达5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5%,排名全省第9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0.3%,排名全省第8位

2024年02月28日 15:26

目前,快递是物流领域综合运输组合效率最高、信息化组织化程度最高、性价比最好、服务范围最广的业态之一,中国快递已经成为一张靓丽的“中国名片”。

2024年02月28日 15:23

对加强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建设各项重点任务作出系统部署,其中提出到2027年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显著提升。

2024年02月28日 15:22

2023年,云南省边贸总额达460.2亿元,同比增长51.5%,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9个百分点。

2024年02月28日 14:46

来自福建省厦门市和楚雄州内的84家企业提供了就业岗位10073个。

2024年02月28日 13:35

通过党员带头,引导沿江9个村民小组的群众利用撂荒土地,不断扩大小米芭蕉种植面积,目前普棚村小米芭蕉种植规模达3100亩,成为当地群众可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2024年02月28日 13:20

近年来,云南省着眼构建持久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全面建设清廉云南,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管党治党省域实践,为全省迈稳“3815”战略发展目标“三年上台阶”第一步提

2024年02月28日 11:45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一名一线科研人员,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黄春球最近正准备把加快云南省中药(民族药)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带到

2024年02月28日 11:40

步入2024年,我省继续大力实施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着力把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2024年02月28日 11:36

连日来,云南省多地企业纷纷复工复产,开足马力赶订单、促生产。

2024年02月28日 11:31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