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受访者供图
10月29日清晨,家住五华区的张楠和朋友约好一起打车去教资考场,但出门发现,排在前面的订单实在太多,一时半会儿根本打不到车。回忆起那天的场景,张楠感叹:“怎么会有这么多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教资大军,“教资成绩”“教资认定”等多个相关话题,屡次登上热搜。据教育部数据,全国教师资格考试报名人数由2012年的17.2万人次,跃升至2022年的1144.2万人次,10年间翻了66倍。
非师范生也在加入考证大军
张楠是一名大三的非师范生,她报考教资的契机十分偶然。报考前1个月,室友无意中提起购买备考资料的事,她才开始考虑考证这件事,后来和父母的闲聊中,父母也十分支持:“当老师多好!工资待遇好,工作稳定还有节假日。”据她表示,身边很多非师范类的同学朋友也都报名了教资考试。
长期来看,教师一直是最热门和”吃香“的职业。据统计,10年来,我国专任教师总量从2012年的1462.9万人增长到2021年的1844.4万人,而教师资格证则是进入教师行业的敲门砖。据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教师资格证报名人数突破千万大关,人数跃升至1144.2万人次,其中800万报名者是非师范生,占比超过三分之二。
自2015年师范生毕业即拿教资证的“特权”被取消后,无论是师范生还是非师范生,都必须通过全国统考,才能获取教师资格证。到2018年,教育部发文要求,从事相关学科知识培训的教师应具有相应的教师资格证,随着去年“双减”教培机构改革,教资热潮持续升温。
据《中国教育报》统计,自国考试点开始后,举办的11次全国教师资格考试中,笔试通过率为30%左右,而一旦通过笔试,面试通过率则可以达到70%左右。相比起竞争激烈的公务员考试和同样热门的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资考试的专业要求更低,投入成本更小。
某教资培训机构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每年有数十人前来报名,大部分都是在校大学生。当前许多在校大学生在择业时表现出求稳倾向,成为编制内老师已是大部分人的职业首选。就整个行业而言,报名积极程度是一直在提升的。
“教资热”实质是“就业难”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寒暑假”“稳定“以及“父母开心证”是被考生提到最多的关键词。
大理大学专职辅导员沈颖琪认为教资热主要有三个原因:政策支持、追求稳定和就业形势严峻。疫情之下人们更追求稳定的工作,而教师是俗称的“铁饭碗”,加上就业越来越难,越趋稳定的职业越有较强的吸引力。
“证多不压身嘛!”毕业于某民族大学计算机专业的王子尔把教师资格证戏称为“父母开心证”。王子尔告诉记者,他一直处于寻找自我的状态,自今年毕业以来,他已经数不清投过多少份简历,买过多少备考资料,当然,成为老师并不是他的目标,只是为了做一个就业的备选。像王子尔这般想法的人不在少数,有人坦言报考需求源于对教师稳定的考虑,但更多人是出于想让父母开心,同时缓解一部分就业焦虑。
“除了就业环境影响,教师行业相关制度的变化,也是报考人数逐年增加的重要原因。”工作两年的教师罗洁告诉记者,由于看中教师的”寒暑假“和其稳定性,大三时她便已经考取了教师资格证,毕业后通过层层筛选才成为一名教师。在她看来,由于缺乏良好的职业规划,很多报考者存在随波逐流的心态。事实上,从’教资’到’教师’,还要经历严格的筛选。
“毕业即失业”绝不仅仅是大学生的自我调侃。教育部数据显示,2022年应届毕业生人数达到1076万,较2021年激增167万,校招市场竞争激烈,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最受关注的民生热点之一。一方面是大环境的不景气,一方面是逐年增加的毕业生,高昂的房价和与日俱增的高消费更是让大学生雪上加霜,于是“多一个证多一条出路”便成了许多大学生的共同想法。凭借报名门槛低,教师资格证自然成了炙手可热的“香饽饽”。
随着报考人数的增加,成功考取编制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如今,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市场规模增长缓慢,名校毕业的博士、硕士竞相涌入校园,教师的入职门槛已在无形中被不断提高。据某教育机构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云南613专项招聘最大竞争比达228:1;2021年,云南特岗教师平均竞争比33:1;2021年,三支一扶全省共招录792人,其中支教类岗位招录135人,占17%。
教资热潮,固然有跟风的成分,但更多的是对安稳的渴望和职业的热爱。事实上,取得教师资格证后,距离真正的教师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记者 赖蕊)
2022年12月07日 16:48
2022年12月07日 11:10
2022年12月07日 10:09
2022年12月07日 09:56
2022年12月07日 09:45
2022年12月07日 09:35